最近這電影的預告還挺受注目的,原因不外乎是珍妮佛安妮斯頓(Jennifer Aniston)在電影裡面大跳脫衣舞,我說句實在話好了,隨便找一個porn star她的身材都不會比Jennifer Aniston來得差,所以We're the Millers預告的終極笑點一定就是即將結束時片中角色Kenny模仿TLC唱的Waterfalls啊!如果是90's Geek一定會懂我在說什麼。
戲戲戲
出戲,入戲,出入戲。
5.29.2013
Roger & Me《羅傑與我》1989
《羅傑與我》是很有名的左傾紀錄片導演Michael Moore處女作,他紀錄下老家Flint所發生的GM大規模裁員事件並試著在拍攝的同時要求資方可以好好解決被資遣勞工的困境,這個目標也許連導演自己想來都很天真,所以他利用朝著目標前進的同時,去觀察一個完全依賴企業生存的城市在被遺棄後所遇上的困境。
在21世紀初破產前,GM(通用汽車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尤其是在日本車廠還沒崛起的時代,它的銷售速度之快數字之大讓其他同業望塵莫及。80年代美國經濟不振,以密西根州當作生產重地的GM生產線的自動化還有把廠房逐步轉移到生產成本低廉的墨西哥造成了大量的失業勞工,位在密西根州的Flint當地更是有超過90%的居民因此失業,導演Michael Moore眼見家鄉頹靡不振,就開始了這趟究責之旅。
2.28.2013
《西遊·降魔篇》
《西遊記》既然能掛名中國四大古典小說其中,必然是有它的過人之處。書中所建構的世界觀與各地風土人情都成功的揉合了真實與虛構,在我看來《西遊記》的地位就如同西方的《魔戒》一樣,有開創先河的高度地位存在,只是《西遊記》一不小心的早了將近三百年,又用了很政治手段的隱晦方式描述了唐代的佛盛道衰。所以如果真要比較,那些魔戒迷們還不如去崇拜《星際大戰》比較實在。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剛看《西遊·降魔篇》時,最有趣的就是發現周星馳對原著的改編與我常掛在嘴邊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幾乎相呼應,他把那些犯了些芝麻綠豆般小錯被逐出天界的角色換了歷史背景,讓他們通通都成了因受到莫大冤屈含恨致死而成妖的魔物。周星馳用了比較快速的方法讓觀眾去體會佛門理解並接納的慈悲心,我認為這是相當聰明的,至少不用等到看完了三部曲甚至更多才能體會如來大愛。個人一直以為對人事物抱著究本探源的態度才是最好的理解與處理方式,有時心一急看得快了,反而讓已經不堪細看的事物更加猙獰醜陋,降魔篇這部分的詮釋相當合我意啊!
降魔篇的許多演員造型都很糟糕,就算不是糟糕那也肯定只是普通,唯一好到可以拿來稱讚的就是孫悟空登場的造型。他霸道、殘酷、目中無人、自大到認為可以頂天立地的態度在他一登場就能完全讓觀眾感受到,還有非常成功與實際的造型設定,這大概是孫悟空形象被視覺化以來最最成功的一次了。
我不太了解周星馳只是單純的拿佛來入戲,還是他跟佛已經很熟,他近期的幾部電影多少都有佛的影子,尤其是這部《西遊·降魔篇》,感覺得出來他一直試著去解釋佛的無所不在與浩瀚無涯,如果只是單純的拿佛來入戲,那麼周星馳還是很厲害的,至少比那些只會拿古裝劇本來唬弄老外的高明多了。
這次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的成功其實有一定的風險存在,一是周氏的幽默向來需要他本人演繹才能到位,觀眾才會喜歡;二則是我認為這電影的笑料包袱太過普通,普通到一個不小心就會變成了類似朱延平的電影,而任何電影如果可以跟朱延平放在一塊想,基本上都是失敗的。顯然降魔篇的票房相當成功,但我不敢確定是因為這電影真的好看還是因為得前兩部西遊作品庇陰,我希望是前者。
11.09.2012
從World War Z預告看原著被改編後的悲傷
這兩天布萊德彼特的新作World War Z預告放了出來,最讓大家吃驚的是殭屍的移動速度變非常快。其實快不快這種問題始終是電影說的算,所以我倒是覺得還好。但問題來了,World War Z是改編自Max Brooks的作品打鬼戰士 檔案Z拍攝,而Max Brooks的前一本作品打鬼戰士 世界末日求生指南中開頭就提出了類似World War Z預告中的快速移動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10.02.2012
《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
導演:Don Siegel
編劇:(原著)Jack Finney、(劇本)Daniel Mainwaring、Richard Collins
主要演員:Kevin McCarthy、Dana Wynter
發行時間:1956
《天外魔花》是一部1956年的科幻驚悚電影,這部電影曾被形容是被重拍最多次的經典電影,不包括影集或是直接發行DVD,《天外魔花》在電影院上線放映的版本就有五部之多。
在史蒂芬史匹柏之前,多數電影中的外星人基本上都是帶著敵意來地球,但都有其型態可循,舉凡像金屬的類人的禽獸的昆蟲的通通都有,但《天外魔花》中的完美複製就是電影首見,這在現在看來還是很酷。但這電影能成為經典卻不是因為入侵的方式(但我是這樣想的),而是劇情造成的衝擊與省思既簡單又強大。故事描述一個小鎮醫生出差回鎮後發現鎮民得病前後的症狀都是一樣的怪異,他小心的與紅粉知己查證後發現人們都被替換,一種怪異的外太空種子能夠長出與人一樣的生物,構造一樣特徵一樣連記憶都一樣,它們長成後就能取代真正的主角繼續生活下去,只是少了人們所該有的感情。
我所謂的簡單又強大是電影中的異行替身行為可以用很多現代社會的現象套用,舉凡政治意識的對立、集團規範到成長後的情感表達方式,任何對立所造成潛在的恐懼威脅都可以轉移成電影中的異型。在1993年的版本Body Snatchers中,原先的小鎮風光移到了軍事基地,部隊的集體運作加上異型的集體意識讓恐懼更能簡單的表達出來(94年的一部The Puppet Masters其實也不錯,Donald Sutherland的演出也許是抗議Body Snatchers的製片沒找他來一段紀念性的演出吧!)。
《幽靈世界》Ghost World
導演:Terry Zwigoff
編劇: (原著)Daniel Clowes、(劇本)Daniel Clowes、Terry Zwigoff
主要演員:Thora Birch、Scarlett Johansson、Steve Buscemi、Brad Renfro
發行時間:2001
了解原著
Ghost World是由漫畫家Daniel Clowes在1993年到1997年期間在他的漫畫期刊Eightball所創作發表的一部連載漫畫,因為內容相當受到歡迎,在97年結束連載後再以Graphic Novel方式發先單行本。
Ghost World的故事是兩個剛高中畢業的女生,她倆的資質平庸,卻用著澎湃的憤世忌俗眼光批判這個世界。漫畫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經典,除了漫畫本身對青少年市代的人生觀與人際關係觀察的夠清晰透徹外,更很用力的試圖解釋整個社會的疏離與冷漠。
關於電影
電影能夠成功得很大原因就是它相當程度的忠於原著,兩個痛恨一切卻又對人生徬徨無措的青少年,面對著要不要融入社會的尷尬與疏於表達情感的笨蛋成人再加上不知道只能孤芳自賞的輕挑高傲,這電影基本上就是對年輕一代的出色範本,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叛逆,那就跟著電影照本宣科就好。也許是因為故事題材的關係比較深沉灰暗,這種較偏成人口味的Graphic Novel所拍成的電影其實並不是很多,就算加入我喜歡的American Splendor,口碑較好的我甚至找不出第三個。
當年看來青嫩的不得了的Scarlett Johansson與Thora Birch演出兩個極力想走出自己人生的青少年,他們的表現不能說不好,就算有任何的不好也被她們很好的發育給適時掩護了。電影中飾演愛樂狂人的Steve Buscemi一直都是個很棒的演員,這兩年他主演的HBO影集《海濱帝國》為他多年來的綠葉形象做了成功的顛覆。
電影在發行一段時間後成了許多影迷口中的Cult Classic,Cult電影的定義類型太多,有情色的血腥的科幻的動作的懸疑的說粗口的甚至是唱歌跳舞的,凡是一個類型電影的作品到達了一個極致,那就能或多或少的跟Cult沾上邊,不過這電影不是說粗口的,而是比較像是很多笨蛋的,就像《拿破崙炸藥》那種的。
5.30.2012
星際大戰35萬萬歲!
我很喜歡星際大戰系列,也可以說只有剛開始的4、5、6三集也不為過。儘管有人批評星際大戰早已淪為搖錢樹,雖然喬治盧卡斯為了把它延長壽命的撇步確實是權謀甚至骯髒,但這系列確實成了特定族群與流行文化的不倒圖騰。
今年星戰已經35歲,國外Geek網站Newsorama為星戰搞了一個很大的資訊圖表,我順便分享兼紀念。
5.28.2012
《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
幾年前Steve McQueen一鳴驚人的處女作《飢餓》Hunger,刻意用一種絕對旁觀的角度交代了IRA(愛爾蘭共和軍 Irish Republican Army)的Bobby Sands絕食事件*,除了導演功力渾厚的嚇人之外*,Michael Fassbender在電影裡面堅毅的驚人演出也是非常亮眼。過了些許年,Steve McQueen找了個更驚世的故事題材發揮,也找回了已經走紅的Michael Fassbender演繹一個為性癡迷的角色。